首页>正文

加强新经济名片型企业的培养和引育


成都要成为真正的创业之城,一定要扶持几家名片型的公司出来。2018年成都诞生了四家独角兽企业,但估值刚超过10亿美元,百亿美元估值以上的超级独角兽依然缺位。

城市讲究T字型一专多能式发展。培育独角兽是T型那一竖,培育各行业隐形冠军则是T型那一横。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37个省市提出了要培育行业“隐形冠军”。2019年度成都市“隐形冠军”企业摸底调查工作也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摸底标准,但对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筛选和推广举措不足。


建议10:举全市之力建立行业生态培育超级独角兽。除了常规培育措施,成都应重视围绕头部企业推动建立行业生态。聚焦区域内已有独角兽和准独角兽公司,定目标一年内培养一家30亿-50亿美元估值的公司,集中资源培养,依托企业打造头部平台,尤其要重视建立围绕该企业的产业生态,推动孵化生态内的第三方公司,推动资本积极围绕头部平台和生态内的企业进行投资。推动独有的生态在当地建立,才更有助于将独角兽企业留在当地。


建议11:建立信息甄别体系培育隐形冠军。结合城市特点、产业布局和商业文化,成都应当大力规划和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培育体系。通过政府和市场化机构合作,建立良好的信息甄别体系,建设新经济企业信息跟踪监测平台,挖掘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隐形冠军”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头部企业”,加强规划补足完善细分产业链。


建议12:从一线城市引育紧缺行业早期创业公司。有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在早期不能产生巨大经济价值,往往各类支持并不充分。成都各级招商部门应加强和行业咨询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合作,结合成都紧缺急需行业,从一线城市筛选成长早期阶段(以A轮为主)的高技术新经济企业,在其产值贡献尚不突出、当地政策支持不到位、焦虑一线城市经营成本、公司亟待市场扩张的阶段,充分发挥成都比较优势,引入成都培育或在成都建立研发中心,利用成都的市场验证优势、人力优势、经营成本优势,降低高技术企业早期阶段创业风险,扎根成都对所处行业发展形成补充。


建议13:引进企业考虑开放共享意愿。引进投资企业,不应仅仅考虑招商引资规模,应增加招商考核机制,全面思考招商企业能否为本地带来要素提升,防止自身体系封闭的大型公司到成都落地后,资源不对本土产业开放,挤占本土产业人才资源。应建立招商甄选目录,优先筛选开放程度较高的技术性企业,在后期给予相应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