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走进中江“挂面村”
“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走进中江“挂面村”

近日,共青团四川大学委员会——“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也为暑期实践画上了一个句点,这个暑假,实践团走进四川省中江县觉慧村开展深度调研活动...

近日,共青团四川大学委员会——“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也为暑期实践画上了一个句点,这个暑假,实践团走进四川省中江县觉慧村开展深度调研活动,以“后浪”的创意与鲜活思路,与驻村帮扶干部进行深度交谈,了解乡村民众关于乡村振兴的新期待和新愿景,探索乡村振兴建设之路。


做足功课,开启“寻面”之旅


作为共青团四川大学委员会所组织的2023年四川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的校级重点团队,“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此次以保护与发扬非遗文化为出发点,经过充分查找资料与前期调查,决定在四川省中江县觉慧村(别称“挂面村”,以下“挂面村”均指觉慧村)开展调研。


6月中旬,为验证挂面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江挂面”宣传的可行性,进一步确定帮助挂面村村民“筑梦共富路”的方案,实践团队长郭又嘉与队员张玥就先行前往“挂面村”开展前期调查。



在热情村民的引导下,两人参观了多个制作现场,并了解到中江挂面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着传承千年手工味道,被称为“舌尖上的非遗”。随后,团队走进“刘氏四代祖传手工挂面店”,了解到挂面村游客情况、挂面销量等。郭又嘉、张玥将前期调查结果报告给团队指导老师杨晓琳老师后,队内采取了会议讨论方式,将“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的实地调研工作制定目标。


产业振兴,助力文创开发


7月12日,团队前往挂面村,同村主任李泽了解挂面村整体情况。李泽主任带领实践团游览了全村。介绍乡村历史、振兴经验以及目前村内挂面的生产销售情况,他告诉团队成员,现在村内挂面产量可达到每年100万公斤,产值有三千万人民币。“也有专业合作社,就是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来指导大家生产,并对部分生产大户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销售。同时我们还有专门生产手工挂面的企业,让手工的生产规模化、正规化”。


对于“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队提出的视频及文创方案得到李泽的认可,“‘挂面村’内正在大力建设旅游业,宣传必不可少,视频极为有效的方式,同时,挂面村缺少自己的个性IP形象,‘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的文创有可能填补这个空缺,并为挂面村内在建的‘微文创’馆做准备。”拍摄制作挂面村与中江挂面宣传视频与文稿、制作挂面村文创也成为该团队本次实践活动中的主要任务。



13日上午,“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与中江文创设计工作者郑明程进行了经验交流。实践团成员们向郑明程提出了团队关于制作挂面村文创、打造专属IP形象的想法,并对现在挂面村已有的文创提出了建议。随后,郑明程表示,愿意与实践团队合作,促成新文创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计划设计出碗、盘、冰箱贴等文创。


除此之外,“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与LIF帧木得团队合作,用Minecraft游戏还原了中江挂面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晒面场景,并着手制作宣传视频《挂面来咯》。


手记:走进产业振兴 开启生动一课


每年的1-6月以及10-12月是挂面村制面时间,此时村内暂时停止了制面晒面,为了亲身体验中江手工挂面的工艺流程,也为了获取更丰富的素材、积累灵感,刘洋师傅为所有成员准备了一堂“中江挂面制作体验”课。


14日上午六点,实践团聚集在刘洋师傅家的作坊,开始体验制面,作坊虽小,但干净明亮,队员们轮流着手跟随师傅制作,体验了和面、开大条(取出面团,揉成方形,划分后搓圆静置一小时左右)、盘大条(将划好的条搓成直径3cm左右的大条,接成一根盘起)、搓小条(将大条搓成直径1cm的小条盘入圆桶中)、上条(将小条绕于两根“羊头”上以便抻开)等主要工序。出于安全考虑,最后要于高架上完成的晒面工序交予刘师傅完成,他还在中途为大家展示了“独门绝技”——甩面。

晒好的挂面细如银针,垂如水帘,光影同面香洒落在阳台,抚平了刘师傅与队员们一日劳动的疲惫……


嗅着面香,调研进入尾声,“舌尖上的非遗”实践团志在让更多人看到挂面村、关注“挂面村”、来到“挂面村”并带走“挂面村”,一同见证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郭又嘉  张玥)

天虎科技 成都范儿

扫码关注成都范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