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朱建国 日志

朱建国

http://www.huaxi100.com/?308

千年荥经砂锅 千万莫“闪火”(民俗摄影系列之一)

已有 942 次阅读2011-2-16 16:29 |

       

 
 
        位于四川雅安荥经县的古城村, 因为自古盛产砂锅而驰名中外。 过去,这里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卖砂器。然而近年来由于生产成本增加,工匠后继乏人,加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经营砂器的店铺少了许多,村里土窑也关了不少,曾经街边砂器林立的盛况不再。尽管荥经砂器烧制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荥经砂器的传承和市场前景却令人堪忧。
 

荥经被称为“中华砂器第一乡”,2000多年前这里便是砂陶的产地。“荥经砂锅”似乎也早已成了荥经县的代名词。几年前,两百多户人家的古城村,几乎家家有作坊,户户卖砂器。
      据荥经民间传说,古时一要员南巡,经过古城坪,口渴欲喝水,随从寻水至百姓家中,然家贫无物,百姓抠湿泥捏制成器皿烧水,要员饮之,回味甘甜,大加赞誉。传之后世,即为荥经砂器。
     荥经砂器制作工艺至今依然沿袭春秋时期的工艺,这种相传千年的原始工艺,使荥经砂器形成了以银灰色、黑色为主的特色砂器,且以砂锅、砂罐、砂炉等生活器皿为主。以前,老成都家里但凡炖汤、熬药无不使用这种家私。荥经砂器因其特殊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具有耐高温,抗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煮食不与食品中的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的特点。用于盛装熟食,即使在夏秋季节,放置10多个小时也不变质、不变味等诸多特点,而一直深受广大家庭主妇的青睐。 荥经砂器采用的是古城村特有的粘土晾干碾细后,与煤渣粉末混合搅拌,做成泥坯,经高温焙烧,用植物燃烧进行表面釉层加工冷却而成。荥经砂器不仅蜚声全国,近年来,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

千年砂器路向何方

     李兴贵砂器厂是村上规模较大的一家。烧了20多年砂锅的李老板告诉记者,如今他家的作坊虽然平均每天出窑各种成品砂器均在1000多件,产品也不愁销路,但由于生产成本逐年增高,致使砂锅的利润十分微薄。“维持正常生产力不从心啊。”李老板说,  现在做“粗货”(当地行话,即做工艺较粗糙的砂锅、砂罐)赚不了啥钱,不少工匠纷纷转行,外出打工去了。“只有工艺精致的“精品”砂器才能卖上价,但古城村能做“精品”的人还不到30个,能做好的就更少了。”李老板说。
    主要以生产药罐和简易砂锅为主的赵富贵家,一个简陋的作坊内,四五个工人正在昏暗的灯光下和泥、车坯。工匠们说,如今做一个药罐只能挣几毛钱,村上做“粗货”的越来越少不到20家了,近年来已陆续关了四五十家。
     “现在煤炭从四百多一吨涨到了八九百多一吨,工钱从30多一天涨到了七八十元一天,做砂器的利润越来越薄。”赵富贵有些无奈地说,砂器不涨价又赚不了钱,要是涨价,又怕影响销路。“只有靠薄利多销了!”

 

 

前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紫砂门”风波,让大家的注意力又转到了老祖宗的砂罐上。在“砂器一条街”记者看到,专程驱车从雅安市赶来的张先生夫妇,大大小小就跟打批发似的一下就挑选10多个砂锅。“顺便帮朋友捎带几个。”张先生说,他和单位的同事一直以来都是使用紫砂煲炖肉煲汤、煮稀饭,自从看到“紫砂门”事件的报道后,大家都有些“心虚”。“虽然砂锅看起来有些‘土’,但还是老祖宗的东西用起来让人放心!”

 

 

 

 

     作为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这项古老工艺,荥经砂器的生存危机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化成文化财富,各级主管部门与砂器企业正在做着积极的努力,以寻求传承和发展的突破口。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评论 (0 个评论)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