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朱建国 日志

朱建国

http://www.huaxi100.com/?308

百年土窑 都市陶吧

已有 1895 次阅读2011-5-19 16:34 |个人分类:图片故事| 周末好去处

      距离成都市区不到40公里的双流县永兴镇丹土村,有一座
名为“同治窑”的百年土窑。在过去,老成都人家里的泡菜坛
子十有八九都出自丹土村。随着岁月流逝,不少都市人已渐渐
淡忘了这块土地,但在漫长的100多年里,丹土村这座土窑从
没“闪过火”,坚韧的火焰一直跳跃着,记录着辉煌的过去,
吟唱着未来的歌谣。
   今天,返璞归真的都市人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发现了
这座隐身于喧嚣之外的百年土窑,纷至沓来,或觅旧时光阴,
或搞影像创作,更有冲动者亲自动手,体验和泥、车坯、晾坯
、上釉、码窑、烧制等每道传统工序,思绪随着旋转的泥坯回
溯。
  “可能全省也就这一座”
    初夏的成都凉风习习,双流县永兴镇丹土村,当窑门的封
土渐渐撤除,当汗流浃背的坛罐匠将大大小小的坛、罐、缸、
花盆陶器小心翼翼地搬出土窑时,现场观者兴奋得连连鼓掌,
并争先恐后伸手触摸余温尚存的陶器,“太神奇了,一团泥巴
,居然能烧制成一件件艺术品!”一名艺术专业的学生惊呼道
  依山势倾斜用红砖彻成的土窑长约60米,宽约11米,顶高约
5米,分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土窑的历史起码在200年
以上。”55岁的掌窑人周德才说,他爷爷早年在镇上开坛罐铺
时就听说,过去这里有座叫咸丰窑的土窑子,是当时华阳县一
带最大的土窑。但有年冬天,一个乞丐躲进刚出了窑的窑孔里
烤火,结果被烘烤死了。窑老板觉得不吉祥,便废弃了咸丰窑
,依样建了同治窑。因为修建咸丰窑的时候是清朝咸丰年间,
后来皇帝变成同治,所以取名同治窑。“如今有名字的窑炉,
可能全省也就这一座吧。”周德才颇为自豪。
  “男人没有不会做陶的”
  同治窑周围的土坡上布满了雨水冲刷出的如掌纹般的痕迹。
老周随地取出一坨泥研磨在手心:“你看这黄泥巴的颜色多好
,红得雅正,耐看;土质黏性大,没有一粒沙砾。我们这里遍
地都是这样的泥巴,这可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啊!”老周说,
过去丹土地的男人没有不会做陶的,女人没有不会用泥在坯子
上贴花、雕花的,“这些手艺都是代代相传,我们正着手申报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咸丰窑之前当地烧制土陶的情况,已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即便老周的父亲、曾担任过解放后同治窑第一任厂长、现年
88岁的周先云老人,也只能模糊地说,“怕是自古以来就有吧
,不然这个地方怎么叫丹土地呢?”红黄的土地,源源不断地
产出红黄色的土窑产品,村庄或许就此得名。
 
□“同治窑”
  位于双流县永兴镇丹土村,每年要烧制土陶日用品80多万件
,除了满足郫县豆瓣、新繁泡菜、花卉市场等需求外,还被广
东、上海、香港等外地客商争订。“有川菜的地方就离不开这
些土坛。”如今的同治窑不仅可烧制出一人多高的土坛、茶杯
大小的土碗,还可烧制出一些现代装饰图案的陶艺日用制品,
成为四川龙窑陶艺教学基地,陶艺家、陶瓷研究者和美术院校
学生的创作基地,更成为摄影爱好者拍摄民俗景观的一块宝地
  华西都市报记者 朱建国摄影报道

坛罐匠从高温的窑炉里将烧好的陶器小心翼翼搬出

在这原始的作坊里,土陶制作的传统工序世代相传

工匠们搬运特大泡菜坛准备进炉烧制

从泥巴到艺术品

每到周末一些都市白领来此体验土陶制

如今城里人将土窑作坊当作传统工艺的“课堂”

因为这里遍地红土而因此得名“丹土地”

在这原始的作坊里,烧陶的传统工序世代相传

古朴的土窑俨然一座“土陶博物馆”

源源不断的商家前来订购装饰图案的陶艺日用制品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评论 (0 个评论)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