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门户 直播 活动聚焦 查看内容

统筹城乡8年探索 双流城乡居民同享幸福

2011-8-4 08:49| 发布者: 张飘逸| 查看: 5220| 评论: 0|原作者: 姚长寿|来自: 华西都市报

摘要: 双流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故事图书——《祝福》,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土地实测记录表,一组大会决议、土地实测计算器、皮尺,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按着60多位村民手印的《决议》…… 7月,不少市民在天府博览中 ...


    双流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故事图书——《祝福》,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土地实测记录表,一组大会决议、土地实测计算器、皮尺,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按着60多位村民手印的《决议》……
    7月,不少市民在天府博览中心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之路主题展览大厅里,都能看到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的最新成就。其中,双流县的“羊坪村公共服务拍卖第一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故事图书、按着瓦窑村60多位村民手印的《决议》等图片、实物,集中展示了双流县在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做出的率先探索、树立的样板,为统筹城乡“成都经验”,做出的“双流示范”。
    土地承包“长久不变”
    瓦窑村率先走进幸福
    双流县兴隆镇,地处丘区的普通小村。“我们村有700多户村民,曾经是双流县的贫困村。”瓦窑村的党支部书记唐朝阳说,如果没有统筹城乡,不搞确权颁证,瓦窑村的村民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在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中,双流县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改革试点,而瓦窑村在双流又是率先试点。
    2009年5月,瓦窑村60多位村民以按手印的方式,决定他们手中的土地承包权由以前规定的30年不变改为“长久不变”,成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最先践行者。如今,《决议》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和当年安徽省小岗村18户农民的手印一样,瓦窑村村民的手印成为见证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变迁的珍贵史料。
    “土地承包‘长久不变’执行后,大家的积极性就来了,以前不怎么爱护土地的,现在爱惜得很,保护得好,政府每年还要发‘耕保金’。”瓦窑村4组53岁的牟洪忠说:“搞了‘长久不变’后,收入增加了不少,仅流转项每年的收入至少都好几千元,加上其他的收入,比单纯种地强很多倍。唐朝阳家有4亩地,确权后全部流转,就这一项去年就收入7000来元。
    在瓦窑村,除了分到户的土地外,还有道路、沟渠、堰塘、林地之类的集体土地也按组划分,并且量化到人,1人1股,每人领到了股权证。
    “统筹城乡让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瓦窑村人,我感到很自豪!”瓦窑村村民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在唐朝阳的记忆中,2008年初,成都市在统筹城乡探索中启动了对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2011年5月下旬,成都市首个统筹城乡陈列室在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落成……以瓦窑村为代表的双流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双流城乡居民日子越来越幸福。
    敲下拍卖第一槌
    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外包
    “17.8万元一次,17.8万元两次……”2009年4月29日,随着拍卖槌响,双流彭镇羊坪村敲下了成都市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的第一槌,羊坪村村民刘远洪最终以17.8万元的标的,竞拍到了本村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沟渠管护、路灯维护等4个公共服务项目。
    通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羊坪村采取“政府出钱+公司用人”模式,将服务项目竞卖给公司,由公司按企业规则用人,把原来“养人的钱”变成了现在“办事的钱”。通过民主管理,召开村议事会,将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等经营性服务项目通过竞标等方式,探索服务外包。过去村上每年仅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沟渠管护、路灯维护,就需养八九人,至少需要20多万元,通过服务外包,17.8万元就全部落实。
    为防止服务质量下滑,双流通过将收入与群众的监督、评议结果相联系,与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挂钩等方式,使服务质量由过去只对“上”交待,变为现在的既要对“上”又要对“下”交待,形成了“以事定酬”、“以质付酬”的激励机制,服务质量比以前更好。
    “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村民们也认为这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羊坪村村支书刘兴成认为,这项改革既提高了服务质量,更节约了资金,也解决了部分人就业。
    现在双流所有社区、村都开展了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外包。“去年全县共外包项目1176个,节约资金336万元,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双流县有关负责人说,双流县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一直坚持事前决策群众说了算,实现了公共服务向村(社区)延伸,通过市场运作,确保社会服务到位。
    “三个集中”发源地
    16年蝉联省“十强县”榜首
    今年6月15日,全国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汉能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双流县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投产,这只是西航港经济开发区的众多大型项目之一。
    2003年10月22日,成都市第一次推进城乡一体化现场会在双流召开,将“三个集中”作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方法,标志着双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双流县统筹“三个集中”,倾力建设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蛟龙工业港“一区两园”工业聚集平台。目前,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规模16.1平方公里,入驻项目257个,成为四川省“1525工程”500亿产业园;蛟龙工业港运用市场化手段,建成规模4平方公里,集聚企业564家,成为全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县工业集中度66.7%,比2002年提高46.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双流县分层次推进农民集中居住,联动推进新型城镇化。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92个,491.7万㎡,推动2.8万户、8.1万农民有序集中居住。
    在加快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程中,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2.29万亩;“双流枇杷”、“双流冬草莓”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同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双流县推进“六个一体化”,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通过成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双流县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2010年,双流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1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6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排名由2002年的53位提升至27位,历史性挺进全国百强县前30强。名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6位,跻身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县行列,荣获“2010中国全面小康示范县(市)”称号。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双流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县域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其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成功模式之一,荣获2010年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城乡统筹与和谐发展”奖。
(黄建平华西都市报记者姚长寿实习生黄燕)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