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门户 直播 财经 查看内容

6.5% 7月CPI创新高 拐点8月就来到?

2011-8-10 08:22| 发布者: 蔡静| 查看: 610| 评论: 0|原作者: 李臣|来自: 华西都市报

摘要: ●肉价继续扮演“主力推手”,7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 ●下半年,国家还将采取降低高速公路过高收费标准、清理整顿超市进场费等措施稳定物价 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宏观经济 ...
    ●肉价继续扮演“主力推手”,7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
    ●下半年,国家还将采取降低高速公路过高收费标准、清理整顿超市进场费等措施稳定物价
    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7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6.5%,创下37个月以来新高。猪肉价格继续担当“主力推手”,同比上涨56.7%,不仅推动食品类价格同比大涨14.8%,还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受欧美双债危机影响,市场对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再次上升,美债危机和信用评级下调更是引发了新一轮的输入型通胀隐忧,双重夹击下的中国经济局势空前复杂。
    7月份CPI是否已然见顶?中国未来通胀形势如何?众多经济学家认为,7月CPI见顶言之尚早,但下半年CPI回落可能性极大,受近日美债危机以及美国主权评级被调降的影响,加息将会推迟。
    透析涨势
    CPI高涨 食品仍是推手
    8大类商品价格全线上涨,肉价涨幅超5成
    国家统计局昨日表示,6.5%的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3.3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因素约为3.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八大类商品价格同比全线上涨,食品价格涨幅居首,同比上涨14.8%。
    在本轮物价上涨的过程中,猪肉价格继续扮演了“主力推手”的角色。但专家认为,随着生猪养殖等扶植政策的陆续实施,一些CPI占比较大的食品价格将逐渐趋于稳定。但食用油、鸡蛋等食品价格涨幅明显,由此形成的涨价食品“新旧交替”现象值得关注。
    肉价坚挺同比上涨56.7%
    数据显示,食品类价格依然领涨CPI。7月份我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4.8%,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
    6大类食品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继续领涨,同比上涨33.6%,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2.0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粮食价格上涨12.4%,蛋价格上涨19.7%。仅肉价一项,就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46个百分点。虽然数据显示,7月末猪肉价格首次出现小幅回落,但目前生猪价格同比上涨幅度仍然超过50%,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
    新老交替油蛋价格在上扬
    除了猪肉价格对CPI的明显拉动外,食用油等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也推动了CPI的上涨。6月下旬以来,全国纯花生油价格持续上涨,进入8月份后涨速明显加快,同比涨幅不断扩大。7月份以来鸡蛋价格再次上涨,近五成省区鸡蛋价格同比涨幅在20%以上。
    专家认为,尽管近期生猪价格涨幅回落,但由于和去年同期相比,仍处于较高价位,而且目前各类食品正处于交替上涨时期,随着食用油、糖料等价格出现上扬,食品价格将会继续影响CPI。
    分析走势
    CPI拐点就在第三季度
    预计到四季度回落到4.5%左右
    6.5%是否就是年内高点?尽管7月CPI创下了37个月来的新高,微高于市场预期,但近期生猪价格涨幅回落,蔬菜价格进入弱势区间,随着猪肉价格企稳以及翘尾因素减弱,下半年CPI或现拐点。
    “7月CPI数据中,八大项同比数据一齐上涨,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最主要的,还是劳动力成本在上涨。”此前,市场趋向于认为在六七月份,物价可以形成拐点。
    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也认为,目前依然看不出物价上涨结束的迹象,三季度仍有可能创下新高。此次PPI涨幅明显超出预期,当前国内工资等服务价格、食用油等价格上涨的过程并未结束,可能对CPI出现传导作用,形成新涨价因素。
    不过,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剑辉表示,虽然7月CPI仍然高于市场预期,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猪肉价格也逐步企稳,因此8月CPI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不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7月份CPI同比涨幅再创本轮新高,三季度通胀压力仍将处于高位,预计四季度可能会逐步趋稳回落,到年底可能下降到4%左右。因此,“三季度将是年内物价的拐点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表示,考虑到全球油价回落、主要经济体增长疲弱、猪肉价格7月底以来的回落趋势,CPI有望呈现平稳回落态势,预计到四季度回落到4.5%左右。
    预测大势
    货币政策如何出手?年内或再加息1-2次
    面对物价指数的持续高位,以及当前欧美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的加大,我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这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市场普遍判断,受美债危机以及美国主权评级受调降的影响,加息将会推迟。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箭在弦上?
    物价的连创新高,让央行货币政策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就在统计局发布物价指数的当口,受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下调负面消息影响,近日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
    分析人士认为,为阻止可能出现的衰退局面,美联储第三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的推出已是箭在弦上。因此,美联储周二议息会议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欧美货币政策的变动,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不确定因素。上海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兴判断,长期来看,这一事件过后,无疑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推高全球通胀,也会加剧我国输入性通胀。
    年内仍有1-2次可能延迟加息?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上周五美国主权评级被调降,这种背景可能令我国的政策调整时点延迟,但“延迟”不等于“取消”,“在国际金融市场平复之前央行不大会加息,但是在市场企稳之后,仍有1-2次加息可能。”
    “由于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不排除在9月加息25个基点的可能。”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年内最后一次加息可能在9月。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则认为,从CPI以及国内的经济状况来判断,我国当前依然存在加息的必要性,但是从外部环境来说,当前环境下若贸然加息会加大热钱流入力度,对我国经济不利。因此,未来加息可能会更加谨慎。
    再升息将令中小企业雪上加霜?
    “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将进入到一个审慎平衡的操作阶段。”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9日发布报告认为:由于同期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恶化,世界经济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如果我国进一步升息将导致中外利差再度扩大,使得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速度将有所加快,加大国内流动性压力。同时考虑到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部分出口企业生存环境恶化,继续升息将会对中小企业产生雪上加霜的压力。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需谋求更多长远之策。经济学家余永定更撰文称,“鉴于许多发达国家完全是在‘印钱’,中国必须认识到,自己不能再投资于发达国家的纸面资产了。”
    市场态势
    14408亿元金银珠宝领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本轮数据显示,我国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08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增幅最高的商品类别为金银珠宝,同比增长45.0%。
    按消费形态分,7月份,餐饮收入1627亿元,同比增长17.1%;商品零售12781亿元,增长17.2%。统计局提供的图表显示,7月份,金银珠宝、石油及制品、通讯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商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较高,分别达45.0%、40.6%、33.6%、33.1%和32.4%。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李臣)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