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门户 直播 体娱 查看内容

从悲壮走向豪迈 绵阳市长曾万明的“心里话”

2011-1-25 10:56| 发布者: 墨存| 查看: 1926| 评论: 0|来自: 华西都市报

摘要: “绵羊三步曲”,从悲壮走向豪迈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绵阳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2008年9月10日,绵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靖平(中),市委副书记、
市长曾万明(右)深入唐家山堰塞湖坝区,实地检查指导地质灾害滑坡体治理工作
 
 
书记市长访谈录

 

    精彩语录

    ——2008年5月26日下午,在从成都来到绵阳任职的路上,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油然而生。那种感觉,就像上前线、上战场,也真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从成都到绵阳并不远,车速已经是非常快了,但坐在车上的我,心头很沉重,总觉得路很长很长,好像是没有尽头。

    ——我们圆满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作为一名亲历者、参与者和领导者,我同样用两个字来形容现在的感受,那就是“豪迈”。

    ——古代圣贤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大家都按规矩行事,

    事情就好办得多;没有规矩,中间出现周折和问题后,人为的因素影响太大,工作就难以正常开展。

    ——把一切都放在“阳光”下运行,就是最好的监管,确保要干成事,又不出事。

 

 

    2008年5月26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14天。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长曾万明,临危受命调任绵阳,出任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从一个灾区转战另外一个灾区,从省会城市转任兄弟城市,曾万明和绵阳共同奋战已近三年时日。

    三年的时间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绵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顽强拼搏、崛起危难,绵阳这座地震中的“危情之城”,转危为安从灾难中站起,如今凤凰涅槃“惊艳”绽放,以前所未有的“起跳”姿态,重新被世人所识。

    今天,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却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市长,第一次面对媒体敞开心扉,畅谈他心中的绵阳,畅谈他与绵阳的故事,畅谈在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十二五”将走向全新发展阶段的崭新绵阳。

    请看本报独家专访四川书记(市长)系列报道之曾万明的“绵阳心里话”。

 

    临危受命:奔赴战场我没有任何退路

 

    华西都市报:我们都知道,大地震后的第14天,您从成都调任绵阳出任市长,受命于危难之际,是外界对您的一致评价。时光如梭,三年瞬间即逝,作为当事人,您能否向我们讲述一下,在奔赴“危情之城”的2008年5月26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曾万明:这段过往,这份经历,我将终生难忘。这个工作变动是非常突然的,我是一点儿准备也没有,从都江堰的“火线上”撤回成都,省委领导临近中午找我谈话,谈完就快12点半了,连换洗衣服都没来得及带,就直奔绵阳了。

 

    华西都市报:如此突然,如此危情,您当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曾万明:后来我在想,对那一刻的感受,我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悲壮”。2008年5月26日下午,在从成都来到绵阳任职的路上,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油然而生。那种感觉,就像上前线、上战场,也真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如今,这种感觉已经永远地镌刻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华西都市报:临危受命出任绵阳市长,可谓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何您偏偏会有荆轲式的“悲壮”?

    曾万明:从成都到绵阳并不远,车速已经是非常快了,但坐在车上的我,心头很沉重,总觉得路很长很长,好像是没有尽头。

       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工作已经展开,危险的信号接二连三地传到了我这里:绵阳全市有55座堰塞湖悬湖在顶、619座震损水库和135处重点震损堤防一触即发、29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岌岌可危,300多万人急需安置,498公里的干线公路、6066公里农村公路、1503座桥梁被毁,很多地方都成了“孤岛”,这些既让我感到巨大压力,又让我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现在回想,这样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言难尽。

 

    华西都市报:您上任时的绵阳,可以说得上是一座“危情之城”,没有人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情况。

    作为一个外来人,又是“救火队长”,可以说是千钧一发,全绵阳、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在望着您。现在回想,最初的这段日子,您是怎么度过的?

    曾万明:当时的我,是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压力是可想而知,吃几片安眠药都不管用。我是想睡也睡不着,恐惧的感觉有,紧张的感觉有,更多的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带给我的信心和勇气。

 

 

    从悲壮走向豪迈:载入史册的“绵阳三步曲”

 

    华西都市报: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您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曾万明:到了绵阳,看到这么多劫后余生的人们,就觉得活着真好,活着就要多为老百姓干点事情。

    我到绵阳的当天下午,就被任命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唐家山外全市堰塞湖排险避险和震损水库整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次生灾害有多严重,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我的心里是一点儿底也没有。但是这一仗又必须打赢,千头万绪,从何做起?

    思前想后,我告诉大家,解决问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到现场去,要靠前指挥、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

 

    华西都市报:当时的情况这么危险,您真的就到了每一个现场?

    曾万明:我觉得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去现场看,去听群众说,听专家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现在都还记得北川县副县长王久华、江油市副市长胥洪给我讲情况的神情。

 

    华西都市报:堰塞湖、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这么严重,您到第一线,就不感到害怕?

    曾万明:接触的人越多,走的地方越多,了解的情况就越接近事实真相。很快我就搞懂了,让人谈虎色变,闻风而逃的堰塞湖,就是淤积的石头、泥沙、杂物等堵塞物堆积形成堤坝,把水挡住了。不排泄,水越积越多,当然就危险了。

    后来,我们同专家一道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决策,开始在危险地带挖下缺口一点一点排,水位渐渐降低了,危险程度也就降低了。危险程度降低了,就没什么可害怕的了。

 

    华西都市报:从恐惧到没有什么可怕,什么时候的绵阳才让您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曾万明:我的经历就是绵阳当时最真实的经历,可以说绵阳经历了从“危情之城”到“转危为安”再到“浴火重生”三个阶段。大概是地震后的100天,灾区群众都进行了过渡性安置,我才觉得绵阳转危为安了,悬在心头的石头才慢慢落下地来。

 

 

    震后百姓“三张脸”:最灿烂的是笑脸

 

    华西都市报:您曾说在不同时期看到过百姓的“三张脸”,此话怎讲?

    曾万明:我刚到绵阳的时候,看到都是一张张焦虑忧愁的脸。这么大的灾、这么大的难,百姓苦呀,日子难过,他们焦虑、他们忧愁,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从前,过上以前的日子,他们心里没有底。

    老百姓的脸色变化出现在7月下旬,临时安置房、过渡房建起来了,有房子住了,老百姓心里有点踏实了,有点希望了,能看到未来了,但大家都不说话,闷闷不乐,我看到的是一张张“阴沉的脸”。

    最大的变化是在2009年初,永久性的住房逐步建起来了,老百姓住进了新房子,通自来水、通电、家家户户还能通电话了,各种条件都大为改善,我看到的百姓就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了。

 

    华西都市报:从焦虑的脸到笑脸,从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到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绵阳的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事情,必将载入史册。您作为亲历者,作为一市之长,您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番感慨,您又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

    曾万明:不只是感慨!看看今天的绵阳,再回想2008年地震时的情景,可以说是沧桑巨变,旧貌换新颜。

    我们圆满实现了“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家宝总理2008年5月22日在北川老县城向全世界作出“再造一个新北川”的郑重承诺已变成了美丽的现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都“跨越了二十年”,恢复重建已转化成为绵阳新跨越的内生动力。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中,绵阳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平台,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作为一名亲历者、参与者和领导者,我同样用两个字来形容现在的感受,那就是“豪迈”。

 

    华西都市报:您用了“豪迈”这个词,底气十足。这种底气来自哪里?

    曾万明:这种底气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来自于地震以来绵阳同全省其他地震灾区一样,不仅实现了“起立”,还加快了“起跳”。现在,无论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无论公共服务,还是民生改善,等等,在很多方面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变,是我们在重建之初根本无法想象的。

    如今的绵阳,经济发展形势好于预期,灾后恢复重建好于预期,交通枢纽建设好于预期,充分开放合作好于预期,人民生活改善好于预期。在2200多亿投资的强力带动下,成绵乐客专、绵遂高速、成绵高速复线等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成西客专、绵遂铁路、绵九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实现了以绵阳发展史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GDP是2005年的2倍,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3倍。现在,走进绵阳,可以说,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华西都市报:我们注意到,在谈灾后重建时,您使用的是“一举跨越20年”,真有这么大变化?

    曾万明:这句话主要说的是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硬件上的变化。应该说,地震和灾后重建带来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提升,是每一个老百姓都可以看到、感受到的。

    在我的眼中,绵阳的变化远不止这些。灾后重建赋予了绵阳一种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这种内生动力让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特色优势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产业布局得以迅速升级,区域性大城市雏形已经逐渐显现。而这一切,都使得绵阳的软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治城之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定规矩再做“游戏”

 

    华西都市报:听说您在绵阳的人气指数很高,很多老百姓在堰塞湖大转移时就认识了您,对于绵阳的城市建设,老百姓对您的期望值也是很高的。作为市长,面对老百姓的期望,您是怎么去做的?

    曾万明:作为一市之长,既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必须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和境界,“要把工作当作学问来研究、当作事业来追求”,在有限的任期内尽可能多办一些富民强市的好事、实事。

 

    华西都市报:为官一任,除了带领绵阳转危为安,您还将怎样造福一方?

    曾万明:我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干部。基层干部群众平时做什么、想什么、盼什么,我都比较清楚。基层工作经验告诉我,“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干任何工作、做任何决定,都必须尊重科学、把握规律、依靠群众。也就是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华西都市报:如何才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曾万明:古代圣贤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大家都按规矩行事,事情就好办得多;没有规矩,中间出现周折和问题后,人为的因素影响太大,工作就难以正常开展。

 

    华西都市报:在您看来,一个地区想要振兴产业、实现经济腾飞,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曾万明:是科学规划。规划是基础,是龙头,是前提,也是政府的重要资源。“科学发展,规划就是力量。规划之重,重在激活科学发展的更大潜力”。绵阳的干部都知道,我平时讲得最多的是“规划”,抓得最严的也是“规划”,明确要求无论灾后重建还是产业发展,无论城市建设还是枢纽打造等等,都要有规划、都要严格执行规划,做到“没有规划不建设,不按规划不施工”。

 

    华西都市报:绵阳是如何规划的?

    曾万明:靖平同志到绵阳工作以后,十分重视绵阳的可持续发展。绵阳确立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提出了“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发展路径,制定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三个加快”的发展目标,为绵阳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灾后重建中,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家园建设,再

    到灾后生产恢复,一切都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高水平地进行;从整个绵阳灾区到每一个城镇、村庄、园区,“科学规划”成为灾后重建的“先行者”。

    2008年下半年,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规划编制大会战”,先后编制了1个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161个乡镇和477个村庄规划,做到了规划全域全程,覆盖灾区城乡,涵盖重建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农房建设上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也正是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两年多来,一个个崭新的家园已从规划蓝图变成为生动的鲜活实景,绵阳也实现从“起立”到“起跳”的涅槃。

 

    华西都市报:灾后绵阳重建投放项目之多、投入资金数额之大、社会关注度之高,都前所未有。您作为“操盘手”,您觉得怎样的监管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曾万明:把一切都放在“阳光”下运行,就是最好的监管,确保要干成事,又不出事。具体来讲,就是坚持把科学理念贯穿始终、把公开透明贯穿始终、把监督检查贯穿始终;对于干部,我们强调的是“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两年多来,我们确保了项目公开、公平、公正、“阳光”下运行,确保了每一笔用出去的资金都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确保了重建项目科学、有序、高效推进,确保了“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叫好”。

 

 

    展望2011  绵阳迈入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华西都市报:听说绵阳城区的人口已经突破100万了,这是不是意味着绵阳已经由一个中等城市变成了一个特大城市?

    曾万明:2010年10月底的数据统计,绵阳城区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03万,这的确表明我们已经跨入了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特大城市,绵阳要走的路还很长。

 

    华西都市报:在城市建设方面,绵阳将要走什么样的路?

    曾万明: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通过几年时间努力,形成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GDP超过千亿或2000亿元的大城市”的要求去建设绵阳。我们将充分利用已具备的基础和优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构建100万人口规模以上的特大城市。同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一批特色县城、中心集镇,逐步形成以绵阳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骨干、以重点小城镇为基础,功能互补、分布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下一步,我们要花更大力气抓好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华西都市报:听说您已经明确表示,2011年将继续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曾万明:是的。我们将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我们会尽量稳定物价总体水平,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提得轻松一点。

    同时,政府要努力加强就业促进工作,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强化基本住房保障,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每一个绵阳人的幸福指数。

    作为个人来说,我将继续兑现我当选为市长就职演讲时的承诺,那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

 

    华西都市报: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您的心中,绵阳的“十二五”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曾万明:去年12月,我们召开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会,勾画了绵阳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我们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把环境做好。使绵阳科技城建设实现战略性突破,建成西部乃至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集地、高新产业集中地。使城乡居民幸福感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提出了“五个翻一番”的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翻一番以上。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东胡泽文姚茂强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