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华西都市网 李晓亮 日志

李晓亮

http://www.huaxi100.com/?315

“40岁4000万”后的“君子固穷”

已有 634 次阅读2011-6-3 11:37 |个人分类:华西评论

404000万”后的“君子固穷”

□ 李晓亮

当您四十岁时,您身家几何?如果到时没坐拥四千万,而恰巧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又是您的恩师,那么您多少会有些窘迫尴尬了。

因为44日,董藩教授在微博称,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莫大争议。

很多人批评这句话,皆以为董藩教授此言过于功利,像掉钱眼里了。其实这话要是由任志强、潘石屹等房产大鳄来说,如结合自身创富故事现身说法,说4000身家勉强能算一个40岁房老板的最基本的起步价。估计大家听后,多有艳羡之情,而无愤慨之意。

但为何一个大学教授说了类似的话,就要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多是在道德层面的口水激荡,还少有价值层面的理性剖析呢?问题大概就出在“大学教授”这四个字上。

未及探析上下语境,甚至没来得及细究这位教授的授业领域,就先本能地在某种模糊的道德观念之下,意识先行地进行批判,多少有些文不对题。为何大学教授说高学历要创造高财富,自己要培养学生财富意识就会引来非议呢?或许“君子固穷”这一理念对于干扰理性评判有着重要影响。比如代表性观点——“道德意识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吗?”“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必须承认,董藩那句“没4000万别不要来见我”确实过分,表述不当没把握好分寸,不过这话传达出的创富激励导向,并无不妥。何况财富意识与道德意识并不对立,将此对比完全是逻辑混乱。

再者,董藩并非文科院系教授,而是管理学院教授、房产研究中心主任。就如他随后微博声明所言:“那仅是对学生讲的励志话他们基本都进商界”,“等学生40岁时4000万估计只相当于今天几百万”,“我的财富观是富不傲穷贫不妒富”。对于二十年后的商界精英而言,四千万确实不是多么天文的数字。即便当今房产领域,也是以千万亿万为计量单位的。

但平心而论,民众对4000万敏感,却又契合现实语境的。因为在当下,别说普通家庭,就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一辈子也很难企及这个创富高度。这才是民众普遍对这句话感到沮丧乃至愤懑的深层原因。退一步说,即便我们不是任志强式的房产大鳄,普通民众是否就应该只将这个数字当个笑话看呢?也不尽然。不得不说,眼下知识阶层的创富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很多知识精英,即便才华横溢,创造的文化产品社会价值未必比商界奇才差,但是其整体收入却必定相差悬殊。比如一个一流的畅销书作家、媒体人和一个一流的房产商的财富差距,会十分刺目。这难道就是一句分工不同,“君子固穷”可以涵盖的吗?非也。

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吗,为何知识群体就不能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奋斗,达到和商业人士相同的财富程度呢?

而且,上述的“穷”也不是和“贫”同义,而是与“达对应,是一种权利状态。词义是指一个人不管在何种环境中,都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要求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创富环境和财富分配机制。使每个人得到其努力后所应当得到的地位和利益。

假如财富占有和非配掺杂了一些权利失衡等腐败因素,使得某些群体的奋斗历程得不到一个应有的财富价值体现,那么那种对财富占有的公平焦虑就会格外严重。诚实守信的君子,不是“固穷”而是“真穷”,且贫二代有沿袭的趋势,这时,任何关于财富神话的言行都会惹来别样的争议。404000万”后的“君子固穷”,就不是古人的本意了,而是有了更丰富的现代意蕴和价值阐释。


流汗

新奇

难过

搞笑

愤怒

同情

感动

高兴

评论 (0 个评论)

成都市公安局网监处
 

返回顶部